关闭此广告

关闭此广告
2024年4月5  星期五 百艺会员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百艺快讯 人物专访 声乐 器乐 舞蹈 曲艺 文学 少儿 体育 摄影 戏剧舞台 书画 文化旅游 藏品欣赏 社区文化
明星经纪 百艺说事 百姓大舞台 民间文化 艺术人生 名企天地 才艺教育 非遗展示 百艺学院 合作发展 关于我们 网站荣誉
百姓才艺网恭祝全国各族人民2024年春节快乐!    恭贺百姓才艺网成立十五周年大吉!   笑星宋小宝恭百姓才艺网越办越火
   
非遗展示

秦岩:地方戏曲生死攸关抢救传承迫在眉睫_百姓才艺网


发布时间:2019/5/30 7:28:13 浏览人数:



来源:阳光网  时间:2019-05-24 16:24  责任编辑:华龙 


 

记者 范启彬 王孟颖 文/图 “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地方戏曲再不抢救、保护,后人也只能在荧屏或博物馆看了。”陕西文化网总编、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会长秦岩说。


    在有着周礼秦制、汉韵唐风构成文化底蕴的古城西安生活久了,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令人感动的人或事。冒着滂沱的大雨,身着一身宽大粗布唐装的秦岩如约来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在馆里的非遗展厅,他从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的学艺,到即将开拍的“3D电影版”百年经典《三滴血》,从戏曲脸谱色彩的含义、行头的穿戴规制,到盔头的制作技巧……

 

 

谈起地方戏曲的保护,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会长秦岩十分动情。

    陕西戏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陕西汇聚着自周秦汉唐以来人类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大多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陕西地方戏剧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散乐戏剧和俳优演艺,后又历经汉代的散乐“百戏”,唐代关中地区民间的傀儡戏、参军戏、瞋面戏等,宋元的杂剧,至明清之际,陕西地方戏剧空前繁荣,种类丰富。作为文化娱乐手段,戏曲成为陕西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陕西民众的认识与思维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中国传统戏曲从其正式诞生到现在历经800余年,产生了300多个剧种。陕西独占其十分之一。但这些曾令陕西引以为傲的的地方戏曲大多数都已处于濒危的境地。


    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化等诸多因素,陕西地方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秦岩告诉记者,2017年初,据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初步统计,目前陕西剧种仅剩下25种。除秦腔、眉户、商洛花鼓等发展状况相对好一些,汉调桄桄、弦板腔、阿宫腔、关中秧歌、陕北秧歌等剧种,仅剩下一个演出团体在苦苦支撑。由民营院团和自乐班演出的弦子戏、端公戏、八岔、大筒子已很少演出。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合阳跳戏、梆子戏的鼻祖——同州梆子,更是岌岌可危。

    目前,陕西人口3835万,不算地方自乐班在内,全省从事秦腔和地方戏曲的专业剧的人员已不足5000人。全省107个区县,剧团只有68个,其中许多剧团连完整的演出都难以承担。与八十年代初相比,傩戏、角抵戏、参军戏、院本、合生、小调戏、八步景、赛戏等和外来剧种中的昆曲、评剧、越剧、河南曲剧、河南越调等10余种在陕西已经消亡。

    他说,地方小剧种几乎都是靠民间老艺人和一些热心的戏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班社在维持。这些大多属于半农半艺的演出团体,所用服装、乐器、道具等均需自购。由于缺乏资金添置和更新,这些演岀必备品,破损不堪,残缺不全,严重影响演岀效果。而且他们大多仍靠土地养活自己,没有固定的演岀场所和时间,只能靠逢年过节、集市庙会,或农家红白喜事,维持祖辈传下来的技艺。

    而市县所属的专业院团的情况也不乐观。建国后培养的那批十二三岁的小演员和乐师,如今都年逾古稀或已相继谢世,这些受过科班系统训练,积累了丰富舞台经验,还有传授技艺能力的老艺人们,健在的已不多。近年来,政府又没有下大力气专门培养年轻的地方小剧种专业演员,这些濒危剧种已经陷入后继乏人、传承断层的困境。如果仅靠目前演出水平参差不齐的农村业余艺人,如何能承担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的重任呢?

    更有甚者,秦岩以陕西文化网为平台,通过这几年在省内各地的走访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大量的地方戏曲剧本和曲谱音乐资料被焚毁或散失殆尽,许多记载这些艺术瑰宝的文献和史料没能得以保存。加之戏曲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仅有单一的剧本或唱腔音乐,是不能让后人完全的把这些历史剧目呈现出来的,很多需要口传心授的表演、演奏技巧、“绝活”、乐谱等如再不抢救、整理,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和老艺术家的遗忘、痴呆或相继离世,他们的手稿、笔记、影像剧照、手抄剧本、民间班社的史料等,或变成“破烂”被遗弃,或被贱卖,或被焚烧,使得这些曾经荣耀陕西的文化遗产将会永远地退出艺术舞台。

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老艺人们,他们几乎都不会使用电脑、录音、录像设备,社会上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帮助他们完成这些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加上缺乏广泛、有效的宣传,使得很多年轻人对他们一无所知,致使下一代离陕西戏曲文化越来越远。

    尽管每年政府通过专项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陕西地方传统戏曲传承、保护工作的组织机制、工作机制、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初步形成。但在未来几年里,发掘、抢救与保护、传承濒危剧种的工作,已经成为戏剧界乃至整个文化艺术领域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

    年轻人是戏曲传承的未来

    陕西地方戏剧是地方音乐、歌舞以及民风民俗的载体,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地域文化与艺术内涵,传承着千百年来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宝贵财富,承担和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民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责任和作用。它用民间话语构成了一部有别于官方叙事的历史文本。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多次开展传统戏剧遗产的抢救工作,但重点主要在于剧本的搜集整理,对于舞台艺术真正关键的传统技艺,未能得到同样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对这门艺术的传承监督。

    秦岩说,戏曲艺术是一门极为复杂、结构严谨,令人眼花缭乱的综合艺术。陕西剧种众多,流派众多,唱腔与手、眼、身、法、步的讲究更是不少,其美学体验远超流行音乐千百倍。一出戏的排演,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如演奏、服装、道具、化妆、灯光、场务等等。想要真正学会欣赏这门艺术,不花费足够的时间做足功课根本难以入行。传统戏剧传承,观众的培养至关重要。年轻人是戏曲的未来,培养年轻观众尤为重要,这是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工作者的共识。欣赏传统戏剧需要一定的阅历和智慧积累,很多年轻人熟悉的是大众媒体、影视节奏明快,讲究悬疑、紧张、刺激的呈现方式,而传统戏剧缺乏这些吸引年轻人的要素,他们不仅无从下手去欣赏,还会以欣赏电影、电视的经验去评断它,从而产生疏离和拒斥。所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戏曲的基本要素,包括唱腔、行当等,教他们简单的手眼身法步,或画脸谱,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欣赏。

 

 

    他告诉记者,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但是,戏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才培养,教育主管部门若不将戏曲表演和欣赏纳入学生教育体系或学校年度业绩考核内容,制定量化标准,编订规范的、适合青少年学习的戏曲读本,在基础教育科目考试中适当增加戏曲知识考题,使其常态化。甄选容易让年轻人接收的曲目和剧团走进校园,让学生能直观了解戏曲的发展史,品味民族艺术折射出来的文化精髓。仅仅是形式上的戏曲进校园、进课堂不能解决根问问题。因为,“进校园”只是手段,“出校园”才是目的。

    2019年4月初,秦岩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刘家全院长商定了在高校内建立“陕西地方戏曲研究所”的具体方案。共同利用高校资源,为抢救和保护地方戏曲做些实事。

    作为全国首家以地方戏曲为抢救和保护对象的省级社会团体的首任会长,他深感责任重大。他说:戏曲艺术是承载着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载体。地方戏曲生存状态要从根本上好转,需要物力财力和一大批有责任心的文艺工作者和有志之士参与。由于濒危小剧种具有以艺人为载体,以口头说唱和身体表演为基础,以口传身授为根本传承方式的特性,所以就需要我们到民间乡村访査,系统地挖掘、整理陕西濒危地方戏剧的相关史料、表演技艺、口述历史等;研究其艺术渊源、剧目剧本、音乐曲谱、声腔规律、代表人物等。广泛搜集以前有价值的剧本、曲谱、笔记、抄本、脸谱、戏服、道具、戏规、照片、戏单、磁带唱片、泥人、模型等戏剧文物以及书籍资料、音影像制品;并将一些民间戏曲学者和爱好者已基本完稿,但因种种原因难以付梓问世,又有散佚可能的地方戏曲的资料、研究成果和著述编撰出版。

    “我觉得人活在世上,无论做什么专业,做什么职业,做什么事业,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一个‘人’。人就必须有责任感,有担当。抢救和保护陕西濒危地方戏曲功在当代。这对社会有益,对子孙有益,对自己有益,何乐而不为之呢?”秦岩最后告诉记者说。






百姓才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姓才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百姓才艺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百姓才艺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百姓才艺网”及/或标有“百姓才艺网(www.baiyi163.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百姓才艺网采编XXX摄”或“百姓才艺网采编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百姓才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5、本网刊登的企业、个人及商品信息介绍均以企业、个人、商品联系实际为准,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6、有关事宜联系网站电话:0412-2526163/2569163 17710468163  邮箱:2142381365@qq.com